牢记殷殷嘱托,书写时代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发力,激活内生动力,催生发展优势,展现高质量发展新作为。
“十三五”期间,合肥经济实力持续跃升,连跨五个千亿台阶,2020年正式步入“万亿时代”,交出一份亮丽答卷。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11412.8亿元,同比增长9.2%,迈出了“开局之年”的稳健步伐。
从企业到园区、从科创平台到产业高峰,“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地标夺目耀眼,长三角一体化浪潮奔涌。青春合肥,正乘势而上开新局,勇挑重担当先锋,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奋勇争先,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一往无前。
战新产业蓬勃崛起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在城市发展的赛道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青春合肥,凭什么脱颖而出?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在战新产业上超前布局、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成为这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今年2月27日11时06分,我国自主研制的“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SAR卫星升空;2月28日,中科星图4家子公司签约入驻合肥高新区,在合肥的“星图”中落下“关键子”……群“星”璀璨的空天信息产业,进一步拓展了合肥的战新产业发展版图。
一步一步拾阶而上,蕴藏着这座城市矢志打造“中国星城”的壮志和雄心。
这些年来,合肥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战新产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做了许多“无中生有”“新题大做”的文章,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数据表明,“十三五”期间,战新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3.9%,占全市工业比重由30.8%提高到55.5%,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31%提高到51.6%,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54.2%提高到95.6%。
2021年,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8.3%,带动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1万亿大关,同比增长9.2%,位列全国城市第19名,在过去17年间城市排名跃升57位,成为全球发展最快城市之一。
战新产业的高速成长,凸显出合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新型显示产业是国内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面板市场占有率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1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城市白皮书》中,合肥市位列十大城市之首;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各类企业300多家,是全国少数几个拥有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城市,位列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第六,设计领域年复合增长率国内第一;
人工智能产业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蜚声海外,在《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最具创新力城市榜单》中,合肥市排名全国第四;
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后获批全国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一批百亿项目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都加速崛起;
生物医药产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加快建设,智飞龙科马获批首个国产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瀚海博兴、深蓝医疗、必欧瀚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
……
在合肥,一个个产业地标加速崛起,战新产业培育成效连续4年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一以贯之抓产业,持之以恒强战新,战新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手。”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联宝科技智能化标杆生产线上,平均不到1秒即可下线2台笔记本电脑,交付效率和质量保持业界领先。
作为合肥第一大工业企业,联宝科技业绩喜人,年度营收从2017年首次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跃升至1016亿元,在2021年跨越两个百亿台阶,全年营收达到1227亿元。
千亿联宝新一任掌门人丁晓辉表示,未来,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做强做精核心业务的同时蓄智待发,积极践行新IT,加速赋能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转型。
不只是企业,在城市竞争的赛道上,谁能在制造业中先人一步,谁就能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2016年4月,在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合肥“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六年来,合肥制造实力实现新跨越,彰显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决心。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数据表明,2016~2020年,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9.5%的中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位居省会城市第二、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二;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31户,创8年来新高!
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背后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事实上,奋勇前行的合肥已硕果满枝——合肥京东方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领先,晶合集成液晶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全球第一,阳光电源储能出货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华米科技自主品牌智能手表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
探究合肥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奥秘,创新成为开门的钥匙。
合肥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载体建设,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2021年,合肥新增国家高技术企业超1200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42户,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20强。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0个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汇聚新动力,催生出资本市场的“合肥旋风”:元琛科技、巨一科技等产业链重点企业成功登陆A股,2021年新登陆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总数达到13家,居省会城市第2、全国城市第6位。
争当长三角发展“优等生”
2021年6月15日上午8:00,一列搭载100个标箱货物的合肥海铁联运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鸣笛启程,发往宁波舟山港,标志着当年合肥海铁联运发送量突破20000标准箱,同比增长59.43%,相比2020年提前60天完成。
这趟班列上有什么?液晶显示屏、太阳能组件、小轿车成套散件、冰柜、洗衣机等本土企业生产制造的产品!这些“合肥造”从宁波舟山港入海,搭乘远洋货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至葡萄牙、墨西哥、伊朗等国家。
这是合肥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助力。中欧班列和海铁联运并驾齐驱,合肥正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创新发展彰显“硬核实力”,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看待合肥的高质量发展,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之中。
新发展格局之下,合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进一步促进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能级,长三角副中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推动科创协同“共进”。实施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工程;合肥928台套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浙大、江苏智能所等合作平台落地;中科大先研院累计建设联合实验室62家,孵化企业278家;清华合肥公共安全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在国内50多个城市和海外多国进行应用。
——推动产业协作“共兴”。以安徽科技大市场为枢纽,参与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市场网络;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合作,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合肥牵头成立长三角先进计算联盟,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一期建成并服务科研院所及创新企业300余家,积极构建长三角数字经济生态高地。
——推动公共服务“共享”。与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一网通办”;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推进优质公共资源合作共享;长三角公积金跨省提取正式上线;交通出行加快实现“同城待遇”。
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锐意进取的合肥,行进在“稳”的赛道之上,青春有为的合肥,正在大步跑向更好的未来!
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