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万亿元——今年前11个月,我省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62%。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2个月位居全国第一。
新增信贷是经济活力积蓄释放的直观反映。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11月末,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883.13亿元,同比增长52.8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4.00亿元,同比增长27%……数据的背后,是安徽加强对先进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优化的信贷投放行业结构。
安徽各项贷款增速在全国保持领先,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重点领域信贷持续高增长,充分反映了全省实体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制造业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最近都在忙着赶订单呢。”见到广德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广德同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岳从新很是高兴,忙着介绍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在岳从新看来,公司顺利投产离不开金融助力。
“我们是一家铝制压铸类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制造企业,看好安徽汽车产业发展,决定落户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岳从新说,2年多的建设期后,厂房、设备都到位了,准备今年8月份投产,但前期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投产前期的原料储备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了短缺。“广德农商银行了解企业困难后,在前期授信3000万元的基础上又为企业增加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为企业发展送来‘及时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今年以来,我省金融机构不断加码,通过产品创新、流程再造、优化服务等方式,将更多的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项目的中长期金融支持。
业内人士指出,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有其特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都较渴望长期资金,这是由制造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为此,安徽金融管理部门近年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末,安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883.13亿元,同比增长52.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7.2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575.54亿元,同比多增504.86亿元。其中,投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贷款余额1324.21亿元,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的27.12%。
制造业贷款增长较快一方面折射出企业投资需求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受益于政策的驱动。
今年以来,为更好服务制造业企业,我省金融部门持续开展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通过加强项目申报环节的指导和服务、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项目对接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和配套服务、丰富金融产品供给等举措,制造业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相关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获得不断加码。
科创企业迎来新“合伙人”
“作为轻资产公司,可抵押物少、贷款难,希望有更多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创新成本高、投入大,希望得到更多类型、更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在采访中,不少科技型企业曾向记者反映,随着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自身金融需求越来越迫切、多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为首篇文章。
如何推动科技与金融“双向奔赴”?
今年,安徽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革新传统信贷理念和模式,鼓励银企双方开展中长期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战略合作。该计划自6月底实施,截至9月末,已授信878.96亿元、发放贷款491.6亿元。
前不久,合肥启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签订“共同成长计划战略合作协议”。
“为加快企业技术研发攻关,我们为其发放了100万元纯信用贷款;而与启灏医疗约定未来认股优先权利,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能与企业远期共赢。”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公司部副总经理黄沁说。
找准科技和金融结合点,提升金融服务科技质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眼下,安徽已初步形成了涵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天使投资、上市培育为主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和产业集群发展。
设立“科创中心、特色支行、科创网点”三级专营机构;推进科创人才贷、选择权贷款、股权激励融资、专属服务等一系列特色化创新产品……安徽各银行纷纷创新产品加大布局,打通企业融资堵点,更好满足科技主体融资需求。
“我们已与安徽63个县(区)建立‘科技担’合作;今年9月组建10个工作组,分别对接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专班,推动融资担保‘贷动’科技创新。”省担保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围绕科创企业发展不同进程,通过推动对接区域性股权市场,引入基金力量支持和实现上市融资,支持科创企业运用资本力量发展壮大。”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由全国第7位上升至全国第6位。
持续不断强健实体经济“筋骨”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稳定经济增长、推进创新引领、促进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护航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我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在所有的支持政策当中,金融无疑是重要的一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
“现有厂房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我们计划今年在原有厂房基础上扩建多层厂房,由于投资资金量较大,造成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合肥柏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橱柜、板式家具系列产品生产及销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人民银行对辖内小微企业开展融资需求调查时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指导肥西农商银行上门服务,运用支农再贷款资金精准对接,不仅很快发放了950万元的贷款,而且贷款利率下调,帮助我们每年节约资金成本6.08万元。”
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4.00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38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2434.53亿元,同比多增670.06亿元。
不只是小微企业,在安徽,金融“血脉”的进一步畅通,持续不断地强健实体经济“筋骨”。
从总量到增量、从制造业贷款到普惠小微贷款、从放贷速度到融资成本,一连串的数据折射2023年安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这种提升体现在统计数字里,也体现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积极性中,还体现在经营主体的获得感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化、自动化的审批快速获得贷款;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成长”,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明显提升。
来源:安徽日报